当前位置
CURRENT NEWS
肝病研究所简介
一、 肝病新药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为中心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在国内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曾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传染病重大专项、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获省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十大科技成果奖1项。肝脏病学科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之一;肝病药理实验室是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病毒性肝炎及肝癌等肝病药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我院1983年即被卫生部首批批准为“国家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2004年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重新确认。我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的省属科研机构,也是全国仅有的4家国家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之一。2005年GCP考核检查我院基地获全省化药基地总分第1名。基地批准以来,共承担国外进口新药评价及国内新药研究26项,其中作为负责单位9项,现正在进行2项。新药临床研究工作多次受到卫生部及SFDA考核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例如:"恩替卡韦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中恩替卡韦(BMS-200475)安全性和抗病毒活性的开放研究(AI463-050)"和“阿德福韦酯片Ⅱ期临床试验”是我们已经完成研究的国际多中心项目;“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恩替卡韦Ⅳ期临床试验及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单药治疗长期结果的随机观察性研究(AI463-080)”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国际多中心项目之一。近期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参与了十二五重大专项的部分工作。我们在新药临床观察研究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大量乙肝病人资源可用来进行临床研究。
我们拟开展miR-122对HBV复制调控机理的基础研究。miR-122是肝脏特异性miRNA, 其表达量占了肝脏中所有miRNA 的70%以上,与肝炎病毒的复制、胆固醇的代谢, 以及肝癌的发生相关,参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调控。我们拟从HepG2 细胞基因组中扩增miR-122 的前体, 构建miR-122 表达载体,将miR-122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2.15,转染后检测HBsAg蛋白、HBeAg蛋白、HBV DNA定量及在HBV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蛋白(core/e)基因、DNA多聚酶基因、x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探讨miR-122对HBV复制的调控机制。
二、肝癌相关基因研究
FATE/BJ-HCC-2是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睾丸抗原(cancer testis antigen,CTA)基因。我们建立了稳定表达FATE/BJ-HCC-2的肝癌细胞系单克隆细胞株。前期研究结果显示,FATE/BJ-HCC-2基因的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FATE/BJ-HCC-2在肝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取得研究进展和成果:(1)我们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稳定转染FATE/BJ-HCC-2的肝癌细胞系细胞及空质粒转染的对照组细胞的骨架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两组肿瘤细胞的微管和微丝改变及细胞形态的差异,提示FATE/BJ-HCC-2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侵润和转移存在细胞骨架结构基础。(2)采用基因沉默技术研究发现FATE/BJ-HCC-2表达能够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这种作用能够被特异性的SiRNA所阻断。(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表达FATE/BJ-HCC-2基因的5B4细胞和对照组MOCK细胞进行了人全基因组差异表达分析,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1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73个。从中筛选出一些与肿瘤转移及细胞骨架相关的分子。(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FATE/BJ-HCC-2转染肝癌细胞和对照组Mock细胞及其在动物体内现成的肿瘤组织中与细胞骨架及转移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发现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在FATE/BJ-HCC-2表达细胞及其在体内形成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相对高于在Mock细胞及其在体内形成的肿瘤组织中表达;而抑制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在FATE/BJ-HCC-2表达细胞中的表达则相对低于在Mock细胞中表达。以上研究结果提示FATE/BJ-HCC-2表达可能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ATE/BJ-HCC-2表达影响了肝癌细胞的细胞骨架及转移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FATE/BJ-HCC-2表达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具有分子基础。该研究对于揭示FATE/BJ-HCC-2的生物学功能及肿瘤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和河南省科技厅项目资助。
我所设立了病毒性肝炎等肝病咨询门诊和随访门诊,特别是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建立肝病患者医疗档案,并可为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提供参加临床试验以及获得免费抗病毒等国际最新药物的机会。已参加多项国内外多中心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肝病门诊配备进口超声设备(B超)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门诊星期一~星期五上午安排专家应诊。设立的生化免疫室和PCR实验室针对病毒性肝炎等肝病开展肝功能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检测及病毒基因定量检测。
四、肝病所研究团队主要成员:
1、杨小昂:研究员、博士,肝病研究所副所长
2、程豪为:高级实验师,肝病研究所副所长
3、杨荟玉:副研究员,博士
4、完迪迪:助理研究员,博士
5、陈宏涛:高级实验师
6、孙爱民:副主任医师
7、杨君霞:助理研究员,硕士
附:肝病研究所历史概况
肝病研究所原名“肝炎研究室、肝病研究室”,2015年更名为肝病研究所。
于70年代初始于肝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在学科带头人买凯、熊诗松教授的带领下,以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为中心开展广泛深入研究,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曾承担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和省攻关项目5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余项。
其中“病毒性肝炎区域防治及动物模型”获“六五”国家科技纪念奖。“乙型肝炎‘E’抗原系统的建立,乙型肝炎亚型技术”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乙型肝炎消毒剂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参与国家攻关课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亚型单克隆抗体建立”的研究中,课题组建立了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a、d、r、y亚型决定簇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其中“y”亚型决定簇单抗细胞株的建立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首次建立乙型肝炎亚型检测方法,此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建立乙型肝炎实验动物模型”,首次在国内建立HDV感染土拨鼠的实验动物模型,并用其生物材料研制了丁型肝炎病毒的系列诊断试剂盒,分获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早在1982年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HBV DNA的提取,同位素、生物素标记,斑点杂交,Southern Blot检测HBV DNA,Northern Blot检测HCV RNA等,另外开展了荧光PCR测定HBV DNA及HCV RNA。1984年建立单克隆抗体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具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1987年建立我国第一株抗土拨鼠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为肝炎动物模型的研究做出了贡献。1990年承担省科委课题,建立了抗乙型肝炎e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组建乙肝五项指标检测试剂,尤其一滴血、一步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方法的建立,为大面积普查提供了简便、易操作的技术手段。1990年,在对白细胞内HBV DNA的存在对乙型肝炎慢性化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白细胞内存在HBV DNA并损伤其免疫功能。1991年首次建立原位杂交检测乙肝患者白细胞内HBV DNA的定位研究,证实白细胞内HBV DNA的存在,其在形成慢性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该项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至1994年,建立了抗人AFP单抗杂交瘤细胞株,抗丙型肝炎病毒单抗细胞株。1995年,开展了HBV前C区变异的研究,经测序确定,在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的患者中,存在1896位点G—A的变异,而这部分患者仍有传染性,且已发生慢性化。1996年,在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抗戊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引进抗乙肝病毒药物筛选2215细胞株,成功建立本实验室检测方法。应用MTT-淋巴细胞粘附抑制试验鉴定乙肝HBsAg特异性转移因子的抗原依赖性和免疫活性。
1989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丁型肝炎的实验动物模型;之后研制了丁型肝炎系列诊断试剂,该试剂批量生产并在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应用,创造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制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曾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为当时的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实验诊断提供了手段。
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肝病药物临床基地(简称基地)是卫生部1983年首批批准的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家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基地”两位学术带头人曾连任三届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83年批准至1997年,在买凯、熊诗松教授等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先后承担完成17项国家下达的新药临床研究任务,其中9项为负责单位,12项获生产批号或试生产批号,获进口注册证2项,预试药3种,淘汰1种。17项新药临床研究项目中包括Ⅰ期—Ⅳ期临床研究。研究药物种类有Ⅰ类新药—进口药。1997年至今,基地在学术带头人孙爱民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先后承担9项国家下达的新药临床研究任务,包括Ⅰ类新药、进口药、Ⅱ期—Ⅳ期临床研究,其中国际多中心项目2项,2项获新药证书。
在1997年卫生部组织的基地考核验收中,受到了考核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04年河南省药监局组织的基地考核验收中,同样受到了考核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对考核验收中专家组对我基地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并向省药监局提交了书面整改情况汇报,得到了省药监局及考核专家组的肯定。
我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专项—肝病新药“硫普罗宁”及系列制剂,转让豫北某制药企业生产,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5亿元,利税超过9亿元。
杨小昂简介
杨小昂,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一直在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工作。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肝脏病学科带头人。现任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肝病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肝病药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河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及肿瘤免疫等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和前沿研究、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国际多中心临床新药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河南省科普二等奖、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十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7部。
完迪迪简介
完迪迪,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6年08月出生,2009年7月毕业于怀化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9-2015年于东南大学攻读遗传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疾病相关基因的分子功能及机制研究。2015年09月入职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目前主要开展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食管癌耐药机制等研究工作。现为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治疗委员会会员,河南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一作文章发表于SCI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影响因子5.571。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参与人,申请国家专利1项。主持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基本业务费科研项目3项;主持2017年度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